|
徽采云:安徽如何打出制造强省“组合拳”?近年来,安徽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推动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到制造大省、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集聚地的历史性跨越。 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安徽密集打出制造强省“组合拳”,体系化推动全省工业经济位次前移、持续向好。1-7月份,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1.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长三角、中部地区和工业大省第1位;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7%、14.8%、28.3%,分别高于全国4.5个、5.5个、16.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增速分别居全国第8、第4位。 “政策+机制+清单”多层次构建工作推进体系 安徽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的实施方案》,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大会,明确了全省推进新型化的“任务书”,向全省上下发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动员令”。 在省级层面调整成立了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新型工业化工作专班,构建了闭环落实、定期监测调度、常态化服务3项工作机制、23项监测调度指标体系,形成了省市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将各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和智能绿色制造强省工作情况纳入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并每月定期召开全省工业重点工作推进会进行跟踪调度。 按照任务年度化、目标化、颗粒化原则,分解制定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2024年工作要点》,提出了10个方面33项年度工作要点、229项细化工作举措,实施清单化、项目化、闭环式管理,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平台+攻关+应用”多渠道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安徽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构建,拥有3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列全国首位,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4家、居全国第6位。 同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编制《安徽省产业基础再造发展目录(2024年)》,研究制定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任务榜单,收集产品和技术68项,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项目60项,征集2024年“揭榜挂帅”攻关指导目录项目470项,凝练形成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 加速成果应用转化。实施制造业中试能力补短板行动,支持合肥、芜湖、蚌埠等14家省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设。加大“三首”产品推广应用,构建展示推介、政策支持、产需对接等全链条示范应用体系,累计培育“三首”产品1697项,直接创造经济效益700亿元。在徽采商城(徽采云)设立“三首”产品馆,推动政府优先采购,目前政府系统已购买“三首”产品800余套、金额超10亿元。 “链条+集群+生态”多维度构建链群融合体系 “一链一策”谋深产业发展。安徽围绕重点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企业链→产品链→要素链”六链有效衔接、协同发力,突出产业链关键环节、标志性产品、价值链水平锻长板补短板,“一链一策”研究制定智能家居、医药工业、人形机器人、镁基材料、智能传感器等重点产业链发展行动,启动15条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研究工作,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势。围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4433”万千亿产业:到2027年,培育形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万亿级产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绿色食品、现代化工、有色金属等4个超5000亿元产业,新型建材、优质钢材、智能家电(居)等3个超3000亿元产业,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3个超千亿元产业。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梯次培育省级—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年以来,培育首批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1个。 打造链群融合生态。围绕链群深度融合,“一集群、一专班、一方案、一政策、一促进组织”创新集群培育和治理模式,打造“产业链+集群”融合生态圈。积极促进集群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今年将认定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80个左右、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0个左右。 “智改+数转+网联”多能级构建数智赋能体系 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持续推进5G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半年新建5G基站1.6万个、累计13.8万个,总数居全国第一方阵。持续推进芜湖一体化智算中心、国创智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开通服务,“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正式上线,羚羊平台发布业内首个全国产化算力底座,截至6月底,全省智能算力规模超10000P。已建成10家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并完成与国家顶级节点对接,累计标识注册量达5亿个。 分层分类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出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及若干政策,坚持“点线面”同步发力,提升重点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园区的数字化转型质效。全省共有1.91万家规上企业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八成以上,其中1.17万家实现了数字化改造、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五成以上。累计打造全球“灯塔工厂”5个、居全国第3位,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个、居全国第2位,培育国家级5G工厂19个、居全国第4位,培育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国家级特色平台22个,均居全国第5位。我省成为全国首批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合肥市、芜湖先后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编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大模型+软件开发”生态体系,培育一批以讯飞星火、“知了”工业品大模型、羚羊工业大模型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羚羊工业大模型、容知日新设备运维平台等1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居全国第7位。全省48家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数已超950万台(套),工业模型及工业APP约2.8万个,服务企业近20万家。 “育新+升规+培优”多梯度构建企业培育体系 大力推进创业安徽建设,培育壮大中小企业经营主体。上半年,支持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创业者约9万人,支持科研人员创业者约4500人,开展各类创业活动4000余场,联动部署40项创业安徽专项活动,推动新增市场主体61.5万户。 狠抓企业入规培育工作,强化企业“小升规”政策支持,加强入规纳统全过程全链条服务,确保应纳尽纳、应统尽统。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59户、净增587户,总数达23298户、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6位。 打造优质企业方阵。按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及‘独角兽’企业→制造业上市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及产业链链主企业”成长路径,研究制定安徽省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共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854家,争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9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均居全国第8位。全省拥有营收超十亿元企业687家、超百亿元企业59家、超千亿元企业4家,铜陵有色、奇瑞集团进入世界500强,奇瑞集团营收突破3000亿元。 “载体+活动+合作”多模式构建开放合作体系 高标准打造首位开放平台。连续6年高水平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大会已经成为宣传展示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成果、促进制造业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高水平推进“引进来、走出去”。精心组织“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创建“海客圆桌会”等新型引资平台,常态化开展“投资安徽行”“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 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签订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合作备忘录、沪皖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新增长三角储能及安全、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产销合作等5个产业链联盟,深入推进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面向沪苏浙引龙头、找订单、稳配套,今年已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组织举办“百场万企”产需和要素对接活动393场,惠及企业8500余家。今年上半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901个,实际到位资金4402.7亿元、增长20.6%,占省外投资项目的64.8%。 “服务+要素+纾困”多方位构建为企服务体系 为企服务求实效。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出惠企“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政策升级版,共发布实施“免申即享”政策3852项、“即申即享”政策412项,兑付财政资金22.87亿元。组织开展“益企赋能”十大行动,依托益企服务云平台累计发布线上服务产品2200余项,开展服务对接近3000场次。 要素保障出实招。推进工业用地多元化供应改革,开展低效用地盘活处置,上半年盘活低效用地面积24817亩。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酵母作用,带动国资、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 精准纾困务实功。深入实施助企解难行动,开展企业包保服务,上半年,全省工信系统累计走访企业39118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3617个。常态化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闭环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深入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帮助510家企业清偿被拖欠账款12.1亿元。(汪乔) 责任编辑:江蓬新 |